為因應美國提高對台農產品關稅帶來的影響,雲林縣政府於4月28日下午在雲林縣農會舉辦《雲林農漁畜產業關稅因應交流座談會》。此次活動邀集了中央官員、地方產業代表、青農與產官學研界專家近百人出席,共同針對出口困境與未來轉型機會進行深入討論。
活動現場大合照
座談會由雲林縣政府農業處魏勝德處長主持,張麗善縣長親臨致詞指出:「雲林農業不僅是地方的驕傲,更是國家糧食安全的根基。面對挑戰,我們必須主動應變,集結力量尋求出路。」本次座談會透過短講、經驗分享與交流討論,聚焦於出口市場衝擊、地方產業現況及未來轉型方向。
張麗善縣長親臨現場與產官學專家及在地產業代表們一同對話
剖析產業影響 聚焦即時應變與轉型契機
座談會首先由縣府簡報「川普關稅對台灣農漁畜之影響」,指出蝴蝶蘭、毛豆、鱸魚、吳郭魚等出口作物,面臨成本上升與國際競爭加劇的壓力。值得注意的是,臺灣鯛因國際價格變動,在短期內出現了相對優勢,專家呼籲產業應把握短期市場機會,並同步推動產品認證與市場深耕。
魏勝德處長統整關稅議題對雲林縣農業造成的衝擊
南和合作農場吳源昌廠長、中華民國養雞協會肉雞組張振寧組長、雲林縣養豬協會吳英吉理事長、品安鮮物林佳樺總經理等四位在地產業專家,則分別為稻米產業、畜牧業與養殖業分享現場第一線的困境:稻米業者則憂心美國稻米傾銷可能重創國內市場;畜牧業擔憂飼料來源受阻、進口飼料成本高漲;漁民面臨人力與飼料成本飆升、收購價遭壓縮。產業代表普遍呼籲政府應提前部署防護機制,加強內需市場穩定與出口市場多元布局。
產官學界建言:智慧轉型與國際認證成關鍵
在專家對談環節中,台灣大學張宏浩主任、東海大學張致盛教授及乳業發展協會方清泉秘書長指出,未來農漁畜產業需以智慧農業、自動化技術提升生產效率,降低人力依賴,同時加速取得國際認證(如ASC、BAP、碳足跡),應對日益嚴格的國際標準。他們建議,應將雲林打造成智慧農漁業示範縣,並積極布局冷鏈物流、品牌推廣與新興市場拓展。
學界同時提醒,全球貿易壓力不僅來自關稅,還有各類非關稅貿易障礙,如產品安全標準提高、檢疫程序複雜化等,業界必須提前因應,強化產品的標準符合性,以降低出口風險。
地方團體與青農齊聲呼籲
在開放交流環節中,地方團體與青農代表踴躍發言。青農代表指出:「我們不是害怕挑戰,而是需要清晰的方向。這場座談不僅是政策說明,更像是一場產業共創工作坊。」多位與會者呼籲政府強化在地消費支持,例如將地方農漁產品納入學校午餐、社福機構採購清單,穩固基本內需市場。同時建議擴大國際認證補助,降低小農與中小型養殖戶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
擬定三大行動主軸 推動雲林農業升級轉型
座談會形成具體共識,提出「三大行動主軸」:
- 短期應變行動:成立產業快速應變小組,啟動緊急市場調節與出口支援機制,包括短期轉單協助、價格補貼及內銷促進。
- 中期轉型推動:加速智慧農業技術導入,推動冷鏈建設、認證加速計畫與品牌國際拓銷。
- 長期韌性布局:建構糧食安全體系,推動飼料自主計畫,建立中央地方協調平台,確保產業政策即時連結與支援。
雲林縣政府張麗善縣長及農業處魏勝德處長展現對關稅議題的高度關注
張麗善縣長最後強調:「雲林不能被動等待市場決定命運,我們要積極創造未來。」縣府已同步啟動政策建議彙整,將於5月底前提交正式《雲林縣農漁畜產業關稅因應政策建議書》,向中央政府爭取資源與政策支持。透過科技導入、品牌強化、產業合作與政策創新,雲林將積極搶佔新興市場、建構出口韌性,成為台灣農漁畜業的創新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