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化切花採後處理與冷鏈物流技術,本學會於2025年7月9日於南投埔里「大湳合作農場」舉辦冷鏈觀摩交流會。邀請花卉採後處理專家黃肇家博士與冷鏈設備專家李允中教授分享實務經驗,吸引農友、合作社與技術單位共31位與會者熱烈參與,現場交流氣氛熱絡。
圖 大湳合作農場冷鏈觀摩會與會者合照
猶如產地直送的品質力,冷鏈技術提升國際競爭力
大湳合作農場自1988年成立以來,即致力於花卉品質與運銷效率的提升。理事主席柯添淇回憶:「過去農民種花靠天吃飯,品質再好也難以穩定價格,沒有良好的採後處理,難以獲得市場肯定。」因此,農場率先導入冷藏車、冷藏庫與定量包裝等措施,是國內最早推動冷鏈的花卉產地之一。
農場全程實施溫控管理,從田間採收、插水預冷、保鮮處理、恆溫包裝到冷藏配送,每個環節都納入品質監控,維持產品觀賞性與市場價格。導入冷鏈後,花卉觀賞期可延長2至3天,市場回饋正面,也提升農友收益。
左上圖 柯添淇理事主席致詞並介紹農場概況;右上圖 導覽玫瑰分級作業流程
左下圖 導覽包裝場動線;右下圖 由二位專家致贈感謝狀予柯添淇理事主席
兩大技術分享:從保鮮到冷藏車動線優化
本次觀摩邀請兩位技術專家進行實地講解:
黃肇家博士:切花採後處理與保鮮關鍵技術
黃博士指出,切花品質首重「吸水性」,而導致吸水障礙的主因有二:一是導管內因未即時補水或接觸空氣而產生氣栓;二是細菌阻塞導管,常見於玫瑰切口處。藉由玫瑰花莖切面被阻塞的實例,說明即便再補水也無法順利吸收,造成花朵提早萎凋。
在切花處理細節方面,他強調應選擇適當採收熟度—花苞太小無法正常綻放,太大則易壓傷並降低耐儲性。建議採收後立即進行「前處理」:包括剪切更新切口、浸水吸收殺菌劑,並避免使用混濁水源以免導致細菌滋生。
冷鏈操作上,他提醒切花全程需保持低溫與適濕,不可忽高忽低,否則花卉易受損。此外藉由實驗數據說明,常溫條件下的花在2天內即出現變黑、葉片凋萎;反之,經過預冷與穩定冷藏者保存期可延長2–3天。
圖 黃肇家博士介紹切花採後處理與保鮮關鍵技術
李允中教授:冷鏈物流設備與系統設計
李教授則以設備規劃角度切入,分享如何從源頭設計一套穩定運作的冷鏈系統。他指出冷鏈核心在於「氣流動線」與「設備配置」的整合,包含風扇壓力設定、箱體進出風孔位置、以及蒸發器的安裝點與風向。若風道設計不良,即便設備再先進也難達降溫效果。
以適用於花卉的「壓差預冷」為例,他強調風扇壓力與箱體阻力需成對應關係,若設計不當反而會造成風量不足或耗能過高。再者,針對冷藏車運輸,他點出多數車輛僅能保溫而非主動降溫,若出貨前未經預冷,車內難以迅速達到理想溫度。需留意輔以上下打孔紙箱與棧板堆疊,改善車內空氣循環與降溫速度。
此外,他也分享「分溫作業區」的概念規劃,需避免高低溫交叉對花材造成刺激或冷傷。他提醒,冷鏈的成功來自於整合設計與管理實踐,不僅是購買設備,更要從動線設計與維護細節落實。
圖 李允中教授現場說明包裝上壓差預冷開口
導入冷鏈不是終點,農場管理與教育更關鍵
柯添淇主席強調:「設備建置後更重要的是管理與教育」。他指出,大湳合作農場從推動冷藏車開始,就發現僅有硬體並不足以提升整體品質,若農友未能正確使用、理解流程核心,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為此,農場長年舉辦講習會、觀摩活動與品質評比競賽,以實際案例讓農友學會如何運用冷鏈、掌握品質管理。
此外,他也期待國內外盒設計可以參考國際作法、持續精進,例如外盒尺寸若不當(如內部有過大空隙),將導致運送過程中花材滑動、摩擦受損,造成品質下降;而包裝箱若無適當開孔,也無法配合壓差預冷作業,影響整體降溫效率。
柯主席也提到,花卉生產雖已逐步導入環控、水耕與自動灑藥等設備,但採後處理仍高度依賴人工。為提升品質一致性與減輕人力壓力,未來希望導入智慧分級設備,「讓農友專心把花種好,品質交由系統篩選,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產地升級、走向國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