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凝聚產官學研共識,布局前瞻育種策略——遺傳資源交流與前瞻育種佈局論壇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糧食安全壓力與國際品種保護趨勢,臺灣農業如何在種原資源、育種產業與智慧科技應用之間取得平衡,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由農業部農業試驗所主辦、本學會協辦的「遺傳資源交流與前瞻育種佈局論壇」於11479日假農業試驗所國際會議廳盛大舉行,吸引來自產官學研超過160人出席,共同聚焦臺灣作物育種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一場深度的技術對談與策略盤點。


圖一、大合照

  論壇首先由農業部科技司李紅曦司長代理陳駿季部長致詞,接著由農業試驗所林學詩所長帶來專題演講,從臺灣農糧與花卉作物的育種演進歷程出發,說明國內育種如何歷經引進、選拔、應用與產業化等階段,逐步發展出在地品種體系,也分享自己的育種心得。林所長指出,在氣候變異與種原流通限制加劇的背景下,未來育種工作應更重視「種原蒐集-保存-利用」的系統性鏈結,並運用AI與表型體等新興技術提升選育效率。他也呼籲育種策略應納入韌性農業思維,建立跨部會、跨產業的合作模式,才能支撐臺灣農業的國際競爭力與永續發展。


圖二、農業部科技司李紅曦司長代表農業部陳駿季部長致詞


圖三、農業部農試所林學詩所長帶來專題演講

  上午與談主題聚焦於「遺傳資源、育種材料交流與研發策略」,由臺大農藝學系林彥蓉教授引言,邀集農業試驗所、各區改良場與種苗改良繁殖場等單位分享育種實務與資源運用經驗。首先由農試所作物組李長沛組長說明野生稻遺傳資源的導入應用與育成品種成果,展現基因資源在抗逆境育種上的潛力。種苗場廖宜倫科長則提出國產雜糧採種體系建構與在地育種合作機制,強調氣候韌性與糧食戰情並重。臺中場蕭政弘副場長說明設施化對蔬菜育種效能的提升,並呼籲建立設施型育種標準場域。花蓮場葉育哲秘書以在地健康樂活作物為例,說明地方作物如何結合營養需求與育種策略。臺東場薛銘童副研究員則分享原民蔬菜如翼豆、木虌果的品種育成與授權成果,展現特色作物的市場化潛力。整體而言,未來國內育種策略應強化地方特色種原整合、設施資源共享與多樣性基因池維護,以提升在地品種的穩定性與創新力。

  


  
圖四、(由左至右,上而下)臺大農藝學系林彥蓉教授;種苗場廖宜倫科長;臺中場蕭政弘副場長;花蓮場葉育哲秘書;臺東場薛銘童副研究員;農試所李長沛組長


圖五、上午場與談實景

  下午以「國際品種保護與產業布局」為主題,由農業部王仕賢技監引言,點出在全球品種保護趨嚴與智慧財產權佈局的重要性。首先由種苗場劉明宗副場長分享我國與多國簽署品種檢定互認合作,雖非UPOV會員,仍積極推動品種保護國際化。中興大學園藝學系張正教授以百合品種育成為例,說明學研機構如何透過選拔試驗加速球根花卉商品化。花卉分所戴廷恩分所長與嘉義分所方怡丹分所長分別介紹蘭花與荔枝產業的國際授權合作案例,說明我國果樹與花卉品種在國際市場的實踐成果。鳳山分所李文立分所長則強調新興果樹需強化跨氣候區試種驗證與市場需求導向的選育策略。最後由農友種苗公司張佳惠副總經理提出「種子是戰略物資」的觀點,呼籲建立公私協力的育種「國家隊」,由農事單位進行預育種,由業界進行國際佈局,強化臺灣種苗產業在全球的佈局與競爭力。並且各界一致指出,唯有從制度保障、科技應用與產業鏈整合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在國際舞台上維持育種優勢。

  

  
圖六、(由左至右,上而下) 農業部王仕賢技監;種苗場劉明宗副場長;中興大學園藝學系張正教授;花卉分所戴廷恩分所長;嘉義分所方怡丹分所長;鳳山分所李文立分所長;農友種苗公司張佳惠副總經理


圖七、下午場與談實景

  論壇最後由林學詩所長主持綜合討論,指出臺灣在育種發展上已有深厚基礎,但在面對全球種原限制、氣候衝擊與國際品牌化壓力下,未來更需透過「數據共享、策略布局與資源整合」三大關鍵作法推動前瞻育種。他也提出應建立具韌性的國家育種平台,整合研發、檢定、推廣與市場驗證,並積極擴大人才養成與國際合作,作為推動育種現代化的行動藍圖。

  本次論壇成功促進各界育種人才交流與政策對話,聚焦國內遺傳資源應用現況與全球育種趨勢,從種原保存、品種研發到國際保護制度,提出不少策略方向與跨單位合作願景。未來,本學會將持續協助農業部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與產業落地,深化政策倡議與國際鏈結,共同擘劃臺灣農業育種的永續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