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農產品新出路!研發單位攜手建立機能性產業鏈


文/ 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蔡杏枚、李宜映 採訪整理/ 張毓思 圖片提供/ 劉得任

臺灣農業競爭力哪裡來?雖然臺灣握有高端的農業栽種技術與高品質農作物,面對產量高、成本低的進口作物,高成本始終讓臺灣農產品欠缺市場競爭力,如何提升農業產值,並且為臺灣農作物找出市場區隔性,是臺灣農業當前迫切的課題。

即便先天條件不好,競爭力也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統籌的「安全機能性產品產業價值鏈之優化整合與加值推動」,便致力於推動與建立臺灣機能性作物產業鏈,透過開發作物機能性,逐步實現進口替代與提高農業經濟產值。除了機能性作物產業鏈,專家也指出,臺灣的生技作物產業鏈具有發展潛力,若能充分結合跨領域人才,有機會透過提高產業末端經濟效益,回饋產業前端的農民,並且為國家創造資產。


農業試驗所生物技術組組長楊佐琦指出,臺灣機能性作物產業鏈的建立已經取得初步的成效,未來更有望繼續為臺灣農產品創造新價值。

「國內有些產品可能沒有辦法跟國外競爭,但是我們要反思,本土的作物裡面有沒有什麼機能性是國外沒有的?」農業試驗所生物技術組組長楊佐琦說:「創新的價值需要從作物去發掘,哪些品系品種的機能性比較高,透過分析這些成分,可以開發出創新價值。找到機能性作物以後我們推廣給農民栽種,而食品與生技廠商則可以對在地作物進行購買」。楊佐琦指出,該計畫在建立臺灣機能性作物產業鏈已經取得初步的成效,未來更有望繼續為臺灣農產品創造新價值。

「講到調節三高,我們立刻就想到燕麥,」楊佐琦說:「但是臺灣的紅薏仁其實功效比它還要好。」談到機能性計畫的模範生作物,紅薏仁,楊佐琦強調進口食材雖然成本低,但在進口過程上有較高的污染風險,國產機能性作物無論在安全性與品質上,都可以做出區隔性與創造高競爭力。楊佐琦表示,透過鼓勵大面積栽種,可以降低國產作物生產成本,另外政府在機能性認證上應該建立完善的相關配套措施,讓機能性作物能夠在市場上有辨識性,提高作物競爭力。


農業試驗所生物技術組組長楊佐琦(左)認為促進產學密切合作,對推對機能性作物產業鏈至關重要。

「臺灣的農業栽種模式在世界上是穩定且有名的,」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總經理劉得任說:「如果以臺灣的生技與高階農業,把這塊品管做好,它可以做成一個小而美的經濟體。」劉得任表示,臺灣具有高度研發能量,發展植物新藥頗具潛力,若能克服研發成本與風險,擴大市場定位與提高投資意願,有機會建立更完善的生技作物產業鏈。劉得任說:「臺灣的問題不是研發弱,而是能不能聚集跨領域的專家。開發植物新藥需要藥理活性專家、萃取專家、質譜分析專家、製程專家及臨床醫師CRO試驗,在整個研發過程,產業前後端需要能夠彼此接合。」


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總經理劉得任表示臺灣的農業栽培技術世界聞名,圖為劉得任總經理拜訪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的情形。

楊佐琦同樣表示,推動機能性作物產業鏈急需學術與產業的跨界合作。「研究人員在產業化推動時,需要擴大他的視野。」楊佐琦說:「產業的邏輯跟學界不一樣,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商業模式與智慧財產權的佈局。」他表示,廠商投入本國機能性作物仍需要時間,但是臺灣機能應作物產業鏈已經在萌芽與成長階段,未來有望看到臺灣機能性作物產業鏈更快速的成長。


藥技中心與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簽訂合作備忘錄。


2018新南向國際合作論壇──傳統醫藥法規管理與交流。


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總經理劉得任提到,若能克服研發成本與風險,擴大市場定位與提高投資意願,有機會建立更完善的生技作物產業鏈。
 

訊息來源:財團法人豐年社
https://www.agriharvest.tw/?p=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