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識會議】跨域攜手守護農業永續-植物保護安全用藥溝通共識會議

  為使社會大眾對於農藥議題能有正確認知,以及對永續農業的重要性,中華農藥協會委任本學會辦理「植物保護安全用藥溝通共識會議」,該會議於112年7月21日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以下稱藥毒所)舉辦,旨在改善國民對於「農藥有毒,是藥即毒」,關於農藥一詞的負面觀感,邀請來自各方專家學者,包含農業生產者、農藥業者、植物保護用藥學研代表、媒體專家、營養團膳代表、NGO消費者代表等近30位專家參與,透過「公民咖啡館」共商改善民眾對農藥負面觀感之策略,以期整合與農藥相關之利害關係人具體意見,研擬精準方針以建構消費者與生產者間良好的信任關係。

  會議邀請到中華農藥協會張瑞璋理事長致詞,張理事長提及農藥產業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版圖,然而隨著食品安全及環境議題逐漸受到重視,農藥安全問題備受關注,與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在科技創新及產業升級的背景下,傳統農藥產業如何轉型,並開創新的道路,需要融入來自不同背景與會者的創新思維,共策良計。

  本學會之黃靖嵐副研究員介紹田間管理策略─IPM(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帶與會者了解新興病蟲害管理方法,目標在將害物之族群控制在經濟危害水準之下,並非趕盡殺絕,不同於以往傳統農業目標在將所有害物去除殆盡,當無可避免需使用藥劑,傳達IPM概念非不用藥而是安全用藥之思為。未來希望提升農產品安全性及品質,降低農藥危害農民健康之風險,將對生物及環境影響降至最低,藉此落實農藥減量,生物及環境永續發展之目標。

  我國公告食品中農藥殘留檢驗方法逐年增加,在民國113年將修訂至441項,公告檢驗項目漸增,檢驗成本隨之增加,且分析時間長,在農產品銷售上價值將會受到影響;消費者將產品吃下肚後,檢驗結果才出爐,無法真正落實農藥殘留檢驗,達到把關的效果。藥毒所檢驗研發組林韶凱副研究員為與會者介紹應用質譜快篩技術,以往費時3-7天的抽驗流程縮短至10分鐘,反映了政府已經完善提供生產端、銷售端良好之即時品管工具,有效為食品安全把關讓消費者安心。

  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最後一個環節,活動邀請到餐桌上的科學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顏瑞泓教授,強調說明農藥其實並非毒藥,消費者可以視為對作物健康管理的一種方法,農友在適當的施用下,是可保障作物品質,減少農損。消費者可透過選擇當季的蔬果、剝除外部果皮及葉片、正確的清洗方法─沖、搓、刷、切、泡、煮,掌握關鍵原則即可安心食用。

  

  會場產官學研專家皆認同農藥可視為是植物健康管理手段之一,作為栽培過程中保護作物的一種方法,施用與否皆經過嚴謹的安全性評估,然而隨著新興相關防治資材開發,未來在病蟲害管理策略將更多元化,期許未來農藥業者、農友、消費者能共享高品質農產品,種的用心,吃的安心。

  本次活動滿意度獲得與會者100%滿意,表示在師資、活動設計上均得到與會者的滿意的好評,促成消費者、業者、學者、政策方三方交流,激發彼此對於議題的看法與意見,重點在於落實正確用藥相關知識,更全面的推動精準而正確的用藥觀念。

  錯過本次活動的朋友們別氣餒,下一個機會來了! 中華農藥協會將於2023.09.02在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舉行「第八屆臺灣智慧農業週」,盛情邀請您與專家一同探討「農業科技與食安面面觀」,並總結相關成果及資訊在此發表,究竟農業搭上AI科技的熱潮會迸出什麼樣的火花呢?快來看看吧!

 

歡迎踴躍報名,報名資訊如下:https://reurl.cc/N09xQ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