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辦理第二場國產大豆產業參訪-從生產到銷售

為了持續推動國產大豆產業發展,本學會於109年10月14日在桃園市規劃辦理第二場國產大豆產業系列參訪,並以「生產加值」為題,深化通路端、生產端的合作關係。

參訪大豆產業的「加工,第一站我們來到「大地興機器廠股份有限公司」,瞭解可以採用哪些機器設備進行黃豆加工。他們所生產的設備具有浸泡、清洗、磨碎黃豆的功能,若要製成豆奶或豆腐等食品,也有「煮漿」、「濾漿」、「凝固」、「壓水」、「切割」的處理機器。迄今為止大地興公司的國外市場遍布世界32國83個都市,國內如義美、統一、西北、春豐、大漢等大型製造商,也都採用該公司的設備。根據他們對國內外客戶的需求進行比對後,發現在磨豆機的機種選擇上:由於國內比較注重傳統,所以有五成的客戶會採用磨石進行磨豆,但磨石清洗不淨容易產生細菌,也會隨著時間越磨越薄,這代表著磨石的材質會混入豆製食品中,最終進到人體內;因此國外客戶多會選擇不銹鋼材質的蝶刀進行磨碎。

 

參訪大豆產業的儲藏」,第二站來到了「亞樂米企業有限公司」,我們看到進行穀物倉儲的鋼板倉,會因不同外形而有不同的儲藏特性,但它們都設有「自動化榖溫偵測系統」與「榖物冷藏自動化管理系統」,可以使榖稻保持新鮮而不被蟲害、熱點影響品質。根據實際外銷日本的經驗中發現,儲藏兩年的米竟然與新米品質差不多! 這表示運用現今的儲藏技術,可以讓食物保存很久。萬一未來台灣發生缺糧的狀況,仍可以維持一段緩衝期,讓我們去做相對應的措施。

 

參訪大豆產業的「生產」,第三站我們到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邀請專家分享北部大豆輪作制度的規劃。我們得知由於二期稻作的品質很差,利潤不高,所以政府從2015年開始輔導農民轉種大豆,以水旱輪作的模式,促進土地的永續利用。透過機械化的栽培與雜交育種,大豆在2018年的栽培面積已成長十倍,但也面臨到產量提升但無銷路的狀況,專家認為生產者必須在未來建立完善的專業分工及田間管理,維持大豆的良好品質,才能有效拓展銷售通路。

   

參訪大豆產業的「集貨」,第四站我們來到「北部地區非基改大豆雜糧集貨處理中心」,由於每一顆大豆都是農友的心血結晶,透過集貨處理中心維持良好的銷售品質,也瞭解大豆的選別技術。該集貨中心除了具有全面性的處理機具,每天可處理20公噸的大豆之外,還具有良好的倉儲設備,貯藏量可達800公噸,是生產者穩定的銷售通路,也可為消費市場提供穩定的貨源。

 

參訪大豆產業的「銷售」,最後一站我們來到「陸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瞭解實際的銷售情形,當大豆進行去雜質及分級工序後,經過加工就會成為商品,流通到「消費通路端」。陸榖公司目前正配合桃園市政府的黑豆奶計畫,以在地生產的產銷履歷黑豆為原料,製成豆奶進入到校園的營養午餐中,深受小朋友的喜愛。

 

參訪這五個單位後,許多學員表示透過這個活動「更了解國產大豆的生產管理過程」,在商品的選擇上也會「更加珍惜國產大豆產品、多加推廣」,這些意見,都認為本次活動辦理成效良好。更重要的是,我們發現台灣現今已有良好的加工及儲藏技術,甚至具備外銷的優勢。而農民配合政府提倡的水旱輪作規劃,不僅有助於大自然的永續循環,還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國產大豆自給率。但由於缺乏與市場通路的連結,導致銷售狀況不佳,而政府透過學校教育的方式,提供學生飲用豆奶,使豆類飲品獲得許多學生喜愛,進一步認識大豆。同樣的,政府若能針對大豆行銷持續推動相關政策,建立起消費者與國產大豆的連結,相信一定能改善市場供過於求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