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正面迎戰水患天災!辦理「雜糧特作天然災害策略工作坊」

  為促使研發議題更符合產業脈動,於農糧農環領域綱要計畫下設立各類型產業研究群,其中雜糧與特作研究群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台中場)擔任召集機關。因應台灣近年面臨的雜糧特作天然災害與產業急迫性議題,本學會受台中場委託,於112年6月1日假台中場第一會議室,辦理「雜糧特作天然災害暨產業急迫性議題策略工作坊」。

  本次工作坊之召開,基於雜糧與特作產業科研人員於研提相關計畫時,提供所需產業問題分析之背景資訊,有助於針對產業關鍵需求技術進行開發。當天針對天然災害與產業急迫性議題進行研討以擬定改善或解決策略,期望藉由此工作坊進行充分交流,提供現階段研究方向之修正依據,以持續提升各類型雜糧與特作產業之競爭力。

 

  本次工作坊由台中場洪梅珠副場長主持,並邀請到本學會鄒篪生顧問及中興大學農藝學系陳宗禮教授擔任指導專家。現場由本學會協助引導全體與會人員進行討論,並進行即時記錄編輯;討論內容包含各機關列舉不同作物之產業問題及栽培/管理建議,以及針對科技支援項目與行政配套措施等內容。本活動討論之作物類別相當廣泛,包含雜糧類作物的大豆、紅豆、食用玉米、硬質玉米、青割玉米、落花生、胡麻、甘藷、高粱、小米與樹豆,以及特作類的茶與咖啡等作物。現場除農委會轄下各試驗改良場所的研究人員參與討論外,農糧署作物生產組亦派員參加,以產業主管機關的角度,提出相當實用的行政管理建議。

 

  綜整本次會議產出重點,陳宗禮教授指出,對生產面造成影響之天然災害,應分為可預期與不可預期兩類。可預期者需進行風險評估,農業生產區應持續配合中央氣象局開發之模型資料,進行預測與推廣,並作為行政措施訂定之參考標準;不可預期之災害,包括區域性之突發氣象事件,則需注意後續勘災之標準,以及是否有持續蒐整過往資料供參考。

  鄒篪生顧問則認為,面對天然災害可應用「三選一管」的方法;首先是「選地區」,建議需有全國性的田區排水地圖;其次「選季節」,找出最適合生育期之季節並計算相關風險度(含降雨機率、強度等);第三是「選品種」,針對不同作物需選擇適合之品種進行栽種。最後的一管則是「管理田區排水設施」,同時確保其田間管理以及種子品質。此外,透過機械化、自動化及智慧化等科技導入,精簡人力並提高收穫品質,可大大強化我國雜糧特作類農產品的國內外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