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辦理「玉米產銷價值鏈產研合作線上工作坊」

  因應農糧署大糧倉計畫,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委託本學會辦理大雜糧產銷價值鏈產研合作線上工作坊,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楊宏瑛場長擔任主持人,邀集產官學研代表,分別針對大豆、玉米、胡麻、落花生產業現況進行問題分析,並研擬科研策略,以藉由此交流活動,優化國產雜糧產業結構,進而提升國產雜糧競爭力。

  本工作坊以google meet作為線上會議平台,並利用檔案「雲端同步編輯」之優勢,導入邏輯架構為主要決策思考工具,佐以專題報告與專家分享等方式加強互動交流,充分讓與會人員可於雲端進行跨域思考,提供國產雜糧的創新策略。

 

  玉米場次於110年7月14日辦理,首先邀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陳立儀組長分享大糧倉政策推動現況與展望,包含國內雜糧產業栽培現況、大糧倉政策推動目標,及涵蓋生產、加工至行銷之輔導策略等。後由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謝禮臣助理研究員介紹玉米產業的栽培及進出口現況、亮點品種及商業模式分析,使與會人員了解目前國產玉米的育種目標與研究方向。

  工作坊以「產業出題,學研解題」之互動模式,邀請御良田玉米生產合作社謝勝麒理事長,及農嘉雅米安心農場翁崑晃負責人等業者,分享目前產業面所遇瓶頸,包括秋行軍蟲為害、施藥成本提高;農村人口老化、人力不足;低溫儲藏設備不足;玉米收購價格未能提升、拍賣市場與契作機制間平衡不足等。後以「訂定共識目標→研擬科技策略→規劃配套措施」之架構,利用線上共同編輯工具,以「即時記錄、同步展示」的方式,促進產、官、學、研於雲端腦力激盪,產出玉米產業之推動目標及可行策略。

  國產玉米將以發展「非基因改造」作為優勢與讓消費者認同之價值所在。針對生產與秋行軍蟲防治問題,改良場除引入及育成抗蟲品系,並協助導入智慧型害物整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技術,透過行株距調整、與地方政府合作進行害物監測與預警等,及利用無人機噴藥技術,以達到「及時治療、精準施藥」,減低農民防治成本。針對管理瓶頸,搭配農糧署提供之省工機具補助措施,改良場將盤點農民對機械設備之需求,循序漸進推動玉米自動化機械栽培模式普及化,並發展不同地區適用栽培方針,規劃全年多梯次栽培模式,以提高農機設備利用率。而針對消費端,將以結合傳統原料開發多元加工品,與食農教育推廣並進,期可深化國人對玉米的消費習慣,進而提升對國產玉米的需求量。另針對青割玉米,可媒合有機或履歷畜產業者,提供其非基改、高品質之牧草原料。

  本工作坊雖為線上活動,然與會人次達26人,來自全臺玉米產學研界專家齊聚一堂,熱烈討論、研擬策略,有助國產玉米產業發展找到突破的機會。楊宏瑛場長表示台南改良場已有針對多梯次周年生產栽培模式持續進行規劃、試驗與示範工作,未來將擴大範圍推動;針對後端採後至銷售環節,除納入本次討論結果,亦將持續訪問業者需求,擬定策略,以完整玉米產銷鏈,落實大糧倉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