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辦理「蔬菜產業關鍵需求盤點工作坊」第二場次:加工物流盤點

  為縮短蔬菜研究方向與產業發展策略落差,落實研發成果符合產業需求,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委託本學會協助辦理兩場次之蔬菜產業關鍵需求盤點工作坊。本次會議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謝明憲秘書擔任主持人,邀集產官學研代表,分別針對進口替代蔬菜品項:花椰菜、青花菜、結球白菜、蘿蔔、南瓜、草莓、洋蔥及馬鈴薯之產業需求進行盤點。第二場次著重於加工物流端之關鍵技術需求進行研討,期望深化產官研資訊交流,提供現階段研究方向之修正依據,以持續提升我國蔬菜產業競爭力。

  本次工作坊以google meet作為線上會議平臺,利用專題報告、專家及業者分享等方式加強互動交流,充分讓與會人員可於雲端進行跨域思考,提供國產蔬菜之研發創新策略。第二場次加工物流盤點工作坊於111年7月5日辦理,首先邀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運銷加工組陳祈睿組長,分享「強化蔬菜加工物流之輔導政策」,包含農產加工輔導措施之農產品初級加工、區域農產品加工中心、推動契作與多元加工,以及冷鏈物流輔導措施之現況盤點與推動計畫工作重點等。後由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朱詠筑助理研究員,介紹「重要進口蔬菜之產銷資訊」,包含各項蔬菜作物之國內市場概況,以及進口概況分析,讓與會人員充分了解目前國產蔬菜於加工物流端的優劣勢與擬解決議題。

  工作坊以「產業出題,學研解題」之互動模式,邀請到板田實業有限公司、全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生鮮採購中心、裕豐食品加工廠、全家便利商店股份有限公司鮮食部、太陽生鮮農產股份有限公司、玉美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生鮮與食品加工公司負責人,分享各項標的作物於目前加工物流端所遭遇之關鍵瓶頸。

  本次工作坊透過「訂定共識目標→研擬科技策略→規劃配套措施」之架構,利用線上共同編輯工具,以「即時記錄、同步展示」的方式,促進產、官、學、研於雲端腦力激盪,透過農委會各試驗單位的討論,產出蔬菜加工物流端之推動目標及可行策略。綜合歸納討論之議題重點包括:

  1. 產量與品質:由於國內生產基地有限(適地適種),且因氣候變化、季節交替影響,部分蔬菜品項不易種植(蟲害風險高)或種植成本過高等因素,造成產量、品質、規格無法穩定供應,因此必須依靠進口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量。
  2. 超市通路冷鏈:產品多樣,50-100種蔬果,有分熱帶、亞熱帶、溫帶蔬果,每種作物的溫度不同,供應鏈整合須尋找個作物皆可的溫度;綜合型的冷鏈沒辦法很精準的設定溫度層,特殊的蔬果要特別的包裝,而分批運送,物流成本高。
  3. 團膳冷鏈:截切有傷口有感染的風險,低溫要4度以下(怕生菌數上升);需控制於24小時以內煮食。
  4. 截切原料:截切蔬菜須考量:(1) 貨量的穩定性、(2) 進價成本、(3) 製程的步留率(菜芯抽長會降低步留率)、(4) 影響通路的末端售價、(5) 顧客食用的接受度,對末端價格的接受度影響選擇。
  5. 有機:只能使用有機資材,無毒蟲害的防治方式或搭建溫網室,加上國內氣候不穩定,投入成本和效益回收風險相對較高,目前有機蔬菜的接受度仍需再推廣。
  6. 產銷履歷:產銷履歷蔬菜對比有機蔬菜的推廣期較早,在整體種植面積、產量較多,相對較符合目前市場需求,但鄰田汙染風險仍持續存在。

  本工作坊與會人次達五十餘人,雖為線上會議仍討論熱烈,充分促進產業與研發單位的交流。會議結論由本學會鄒篪生顧問與中興大學行銷系李皇照教授總結如下:

  1. 育種需整合各單位共同執行,朝耐熱、抗病蟲害、適合加工、地方偏好等方向育種。進口為必要手段,考量消費者需求與立場,規劃合適的時間點與進口量。在技術可行性上,需評估現有品種、適地適種等是否能滿足進口替代,並符合成本效益分析。
  2. 教育消費者的觀念,進而影響農民的種植習慣,如參與產銷履歷、導入IPM等。而消費者需求與通路多樣化後,試驗改良場須更聚焦研究與育種題目的選擇。
  3. 消費者需求多元,重視價格、品質、特殊性。盤點國產與進口的優劣勢,鏈結產學研,規劃進口替代目標。按照季節思考國產與進口之品項及比例,對於成本效益會較全面,盤點技術可行性後也較具體。
  4. 物流為系統性功能,需考量生產、運輸、儲藏等各面影響,納入小農的混和運輸與混和儲藏的需求、及運輸上之碳排放問題。
  5. 加工業者產品需符合消費者需求,且符合成本效益,其中最重要來源為契作農業,但其權利義務規範還有完善空間,強化品質規格等。
  6. 主張品牌由通路來建立,與農糧署或試驗單位溝通與合作,提高品牌的形象,如在研究目標設定時就邀請業者共同參與(如育種規劃)。
  7. 建議未來以日本的社會5.0為願景,調整食品供應鏈組成結構,參考日本相關政策與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