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110年原住民族農產業發展座談會激發農業原動力

        為促進原住民族在農產業量能提升,本學會於110年12月28、29日辦理原住民族農產業發展座談會,邀請原住民族農業經營者、專家共同與會,聚焦農產業發展之政策與技術需求,以期作為對原住民族委員會的農業施政參考。本次座談會共邀請到18位原住民族農民代表,以及16位學研專家一同參與,共同研議原住民族農業發展策略。

(上圖:原住民族農產業發展座談會與會嘉賓)

        本次座談會分為兩場次,分別針對「政策座談會」與「技術座談會」進行討論。第一場次「政策座談會」,首先由本學會易秉蓉副研究員針對原民會自105-110年執行之「推動原住民族友善農業耕作計畫」成果盤點與分析:累積共核定88案,核定金額7,436萬;創造原住民農業就業人口1,910位,以及創造農產經濟價值達1,465萬元。更透過彙整農業政策、原民會產業發展政策懶人包,提供與會農民未來資源的爭取方向。

        由於110年度農委會推動重要政策包含擴大產銷履歷驗證、農糧領域冷鏈措施,以及偏鄉校園食材供應輔導體系三項,與原住民族農業有高度相關。透過產銷履歷辦公室尤淨儀主任介紹產銷履歷與輔導相關措施,讓族人進一步了解產銷履歷與生產追溯的差異,並提到產銷履歷具有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形象,以符合消費市場趨勢,創造品牌價值等優勢,同時分享未來可參考之行銷推廣策略,包含食農教育、溯源餐廳、通路媒合會等。

        農糧署運銷加工組李雅蓁視察分享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計畫標竿案例,更進一步提示冷鏈重點在於「不斷鏈」,與其單獨坐擁部分冷藏設施,建議可組成多元產期(產品)之農民組織,共同分擔與共享冷鏈系統,避免淡季時設施閒置問題,也才能發揮最高經濟效益。

        農糧署運銷加工組莊鈞婷專員說明政策推動概況,說明偏鄉學校午餐全面採用國產可溯源食材推動計畫,期望透過中央廚房與聯合採購模式,提升三章一Q食材採購規模,另藉由食材供應平台強化食材供應穩定性,並針對農民提出將友善環境耕作納入國產可溯源食材的可能性問題做進一步解釋,友善環境耕作已符合生產追溯條件,食材可透過此方式進入校園食材供應體系。

        最後由本學會李翎竹秘書長分享原住民產業現況與發展策略,於介紹油茶輔導成果與應用中提到,透過栽培管理改良、開發新產品及產業聯盟等方式,有效提升商品化經濟效益與油品品質等,使得台灣近四年內產銷履歷油茶種植面積擴增約20倍,通過驗證面積達83.73公頃,並同時分享標竿案例營運模式,供欲進入此產業之與會者參考。

        宜蘭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王進發主任提及林下經濟具推動價值,可透過推薦林下建議種植物種,建立地區適地適種經營模式,並提出未來推動發展策略,包含:(1)建立部落六級化產業的原住民族農業輔導團,尋求鄰近大專院校(原資中心)量能。(2)建議尋求鄰近大專院校(原資中心)合作,發展地方創生(3)針對畜產法規研擬解套方案(4)透過資源整合,發展特作多元化產品,以提升產品行銷實力。

(左圖:本學會易秉蓉副研究員;右圖:產銷履歷辦公室尤淨儀主任)

(左圖:農糧署運銷加工組李雅蓁視察;右圖:農糧署運銷加工組莊鈞婷專員)

(左圖:本學會李翎竹秘書長;右圖:宜蘭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王進發主任)

        第二場次「技術座談會」,首先由農委會林務局許賢斌技正說明新修正之「林下經濟經營使用審查作業要點」,除了原有的「段木香菇及木耳」、「臺灣金線連」、「森林蜂產品」等項目,今年更新增開放「臺灣山茶」,以永續經營及里山精神為核心指標,發展森林副產物複合經營模式。再由原住民族農業經營者與計畫人員分享「推動原鄉環境友善林畜產業多態模式綱要計畫」執行成果,包含蘭嶼豬回流原鄉、肉牛與肉羊示範飼養模式、馬太鞍林下養鵝飼養模式等。兩場次會後皆安排多元討論,透過原鄉業者與專家交互問答方式,解決業者於原鄉環境發展友善林畜產業時所遇之關鍵問題,促進與會人員意見交流。

        原住民族委員會經濟發展處蔡妙凌副處長表示透過溝通平台,了解原住民族人建議,同時藉由科學監測成果作為佐證,未來將持續溝通調適法規,提升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可能性,並透過計畫與資源整合,激發原鄉產業發展潛能。

(左圖:農委會林務局許賢斌技正;右圖:原住民族委員會經濟發展處蔡妙凌副處長)

        本次座談會聚焦原住民族部落農產業發展之政策需求,從利害關係人角度出發,由部落農民提出產業政策建議,形成「產業出題學研解題」的架構,提供後續政策規劃之基礎。本次座談會滿意度高達100%,與會者表示主題分享內容豐富,且資料具參考性,並期望未來可針對異業結合策略,以及行銷通路輔導進行主題分享,以提升原鄉產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