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活動】小米回部落-共譜永續希望樂章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問題,人們勢必得找出永續糧食安全解方,其實小米就是非常合適的主食作物,因此國際組織FAO將2023年訂定為國際小米年。在台大農藝系郭華仁榮譽教授推手下,讓台灣小米在糧食安全永續價值再度重現。4月25日上午由行政院農業試驗所(以下簡稱農試所)「2023帶小米回部落──傳統品系田間觀摩推廣行動」,邀請長官、貴賓,以及部落長老們蒞臨出席,參與貴賓包含農試所蔡致榮副所長、林靜儀立法委員國會辦公室徐雪芳主任、原住民族委員會代表安柏翰代理科長及錢韋豪科員、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老師、國際小米年主辦單位-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張玉鈴主任、原住民族野菜學校吳雪月校長、中山大學社會系巴清雄教授帶領部落耆老們、泰雅爾族永續協會芭翁都宓理事長以及南投望鄉久美國小全慈豪老師蒞臨,以及多位來自各地部落的代表達百位到場觀摩。


(圖說1:帶小米回部落──傳統品系田間觀摩推廣行動活動紀錄)


(圖說2:帶小米回部落──傳統品系田間觀摩推廣行動活動紀錄)

  本次推廣行動,旨在藉由分享部落找回小米種植後,對於部落人們與文化傳承的影響,其能擴大推廣小米種原到更多地方種植,並找回更多部落長者的古早記憶,讓下一代更瞭解原民傳統文化。以「小米回家的樂章」影片介紹小米從流失到保種歷程。台灣小米早期為原住民賴以為生的糧食作物,直到日治時期,政策調整原住民糧食作物改種,台灣種植小米逐漸式微,直到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老師於2011年自美國國家種原庫引回美國學者Dr. Wayne Hazen Fogg於1977年(46年前)在台灣收集的小米種原,使流失的傳統小米品系得以重回台灣。

  小米種原引種回台後分送至農試所與台大農藝系進行推廣與研究,包含在國家作物種原中心完整保存小米種原,並進行種原繁殖分送部落,像是魯凱族巴清雄教授、布農族胡榮茂老師、泰雅族芭翁女士以及布農族全慈豪老師分享帶小米回部落的文化傳承以及藏種於民的保種作法。

  影片播放完畢後,邀請與會嘉賓上台致詞農試所蔡致榮副所長、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老師以及國際小米年的主辦單位-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張玉鈴主任分享致詞。席間農試所副所長蔡致榮感性地說,小米身為台灣珍貴的農業多樣性資產之一,半世紀前台灣小米種上萬公頃大量銳減,現今小米回部落復育之路剛剛開始。除了農試所透過作物種原庫保存的小米種原壽命可達30年以上,再經過種原繁殖更可達到永續保存,並分贈種原至各部落,讓在地保種發展出適應當地環境氣候的品系。未來須集結更多專家智慧,讓不同品系的小米在台灣土地上繼續繁衍生息,帶來下一波永續糧食的希望之光,讓國人認識小米在提供糧食與營養的重要性,促進小米生產利用的研發,以邁向糧食 永續發展目標。


(圖說3:農試所蔡致榮副所長 致詞)

  接著小米分贈儀式,邀請「小米回家的樂曲」影片裡的靈魂人物巴清雄教授、魯凱族耆老代表、芭翁都宓理事長,以及全慈豪老師上台來,代表台灣的部落原民接受小米穗分贈並進行活動大合照,象徵著部落小米的永續栽培、代代相傳、原民傳統的文化傳承與復甦以及部落新生代的創新延續。


(圖說4:小米分贈儀式,邀請農試所蔡致雄副所長、中山大學巴清雄教授、泰雅爾族永續協會芭翁都宓理事長以及南投望鄉久美國小全慈豪老師合照)


(圖說5:與會貴賓全體大合照)

  大合照結束後,邀請與會貴賓於田間觀摩台灣百種小米品系,參與貴賓看見不同部落的小米穗垂降於田間,多位部落代表相當感動,紛紛表示能夠再擴大推廣小米種原到更多地方種植,找回部落耆老們的兒時記憶,讓原民傳統祭 典文化以及種植小米的記憶得以傳承。


(圖說6:田間觀摩百種小米品系並留影)

  小米是臺灣原住民賴以維生的重要糧產,與原住民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不論是對魯凱族、布農族、泰雅族、阿美族等,其四季運轉與歲時祭儀都和小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然而小米復育非帶著種子到當地種植如此簡單,還需要繁殖出足夠的種子量、了解各個品系過往的使用方式與文化意涵、配合鄉內現今社會結構擬定對應行動等,才能有效使這些小米重新鑲嵌回當地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