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營】打造科研技術擴散量能:辦理農科成果媒合要領與溝通技巧研習營

  為深化112年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委辦「農業科技成果媒合要領與溝通技巧之實務研習營」之目的,本學會於4/17日邀請到東吳大學企管系歐素華副教授、賣艸人家創辦人郭玟君女士和第41屆全國十大農業專家王仁晃博士,以及第一線研究人員共20多人齊聚一堂,希望從產官學不同角度切入,讓農業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提升創新研究的產品能見度和市場接受度。

  農試所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呂椿棠開場致詞用俗諺形容台下各領域的農業博士:「會曉做袂曉賣,提香菇換番麥。」引起哄堂大笑。他自嘲做研究的就算技術已到8分,剩下2分還是不敢講。呂主任期許大家多用心在技轉部分,「我們已經有8分技術,只要再學習1分包裝就好」。


圖一:農試所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呂椿棠開場致詞

  第一位講師是東吳大學企管系歐素華副教授,她介紹行銷學的4P理論(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和BCG矩陣,要大家跳脫傳統行銷只賣「產品」的思維。「賣產品、服務、體驗?你們要怎麼賣?」她認為六級農產品最厲害的行銷手段是「體驗」,而最棒的「體驗」是讓消費者有吸收知識、育教於樂的感受。最後她舉流行病的傳播原理,讓研究人員思考:農改場研發的新技術(傳染原)是否夠有特色?接受新技術的傳播者(散播傳染原的人)是否夠活躍能到處串聯人際網絡?市場(傳染原活動的大環境)成熟嗎?友善嗎?


圖2:東吳大學企管系歐素華副教授介紹4P理論

  接著是賣艸人家創辦人郭玟君女士,她跟學員分享自己從父執輩接手老字號青草店之後,從傳統產業到品牌創新的升級過程。她特別強調農業研究單位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管是農藥檢測或產品功效驗證.......等,是產品研發不可或缺的好夥伴。她認為農試所或農改場本身就是獲得農民信任的金字招牌,可以從品牌出發、定錨市場、產品導入,最後才輔以行銷技巧。


圖3:賣艸人家創辦人郭玟君女士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

  壓軸講師是第41屆全國十大農業專家王仁晃博士。他提醒後進同仁要常問自己「我的研發成果是否能夠落地應用?我的研究是否真正能服務到農民?」王博士舉自己的木瓜小孩(高雄9號)為例:雖然個頭兒剛剛好、風味甜、長相美,但因冬季品質差不利全年採收,他忍痛踩剎車不在台灣推廣而往南推去墨西哥。他又舉技轉授權全國第一的毛豆王子周國隆博士為例,勉勵同仁要走出實驗室,把農民的果園當作自己的果園、把農民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積極鏈結產學,回應農民/企業需求,導入公部門的資源與技術,提供解方與服務,才能與農民/企業建立長期合作的夥伴關係。


圖4:本學會顧問王仁晃博士傳授科研產業化的思維概念

  分組討論很熱烈,很多學員運用到講師的概念,未來會注重農友參與度,讓他們眼見為憑,體驗研發過程。有位研究智慧農業系統的學員想推銷自己的研發成果。該產品可以淨零、減少碳排,又有國際認證標章,能夠幫助農企業減少用肥用藥、省電節碳。歐素華教授按照4P理論引導他思考下列問題:產品特色、價格、銷售市場?行銷方式?該學員一度在定價和行銷策略部分卡住,但經過團體腦力激盪後,很順利地定位產品要技轉給資訊服務業,賣租用服務,並強調本產品有認證廠商名單,可加強買家意願。


圖5:學員熱烈討論技轉會遇到的各種情況

  最後,主辦人陳昌岑博士回應許多學員心底沒講出來的疑惑:「為什麼研究人員要賣產品?如果我能掌握行銷通路,自己跳出去做就好了。」她勉勵第一線同仁研發成果要能落地運用,要練習把專業術語說成白話文。研究人員的責任是「提供符合農民需求的科研成果」,銷售雖不是責任,但學習銷售技巧能幫助大家走出實驗室,了解民情、掌握市場脈動。


圖6:陳昌岑博士為本次研習活動做總結

  這次研習會,除了讓研究員跨領域接觸其他同仁的研究方向,也促發同仁彼此之間的合作可能性。期待讓更多優良的科研成果得以落地應用,創造農業效益並造福社會。


圖7:團體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