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農業藥不藥?農藥的美麗與哀愁-農業科技與食安面面觀

  為解決普遍民眾對農藥產生過度恐慌,加上媒體渲染,使得民眾認為「農藥」一律等同有毒、有害,導致對於農藥的錯誤認知。

  因此,本學會受中華農藥協會委託於112年9月2日台灣智慧農業週中舉辦「農業科技與食安面面觀論壇」,邀請到聯利農業科技公司陳吉昌董事長、農業藥物試驗所曾昭銘副研究員及本學會李宜映理事長,分別以「農藥科技型不型~農藥產業發展與未來」、「AI食代的農安管理趨勢及發展」以及「我們與農藥的距離」進行專題演講;座談會除陳吉昌董事長及曾昭銘副研究員外,還邀請到台灣大學農化系顏瑞泓教授、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彭桂枝理事主席、第二屆永續善農獎得主吳世彥青農及餐盒公會陳明信理事長進行一場農藥利害關係人的理性溝通,一同探討如何創造農民、消費者及環境的三贏方案。

  議程開始前,由中華農藥協會張瑞璋理事長致詞,並準備有獎徵答與大家互動,以輕鬆愉快的方式進行揭幕及提升與會者參與熱度。

  首先由陳吉昌董事長分享在氣候變遷與糧食必須增產的情況下,作物栽培管理與施肥用藥難度增加,從事的農業人口老化,因此必須加快農業科技之運用,加快高效、低毒、環境友善的植物保護藥劑研發;而農藥快檢拉曼光譜儀的研發者,曾昭銘副研究員提出科技化智慧農業可以提高農業產值、提升農業就業人口,確保糧食安全且充足供應,另外過去農藥檢測需花費5-7天,而拉曼光譜儀結合跨領域技術,於10-15分鐘即可檢測出蔬果內的農藥殘留種類;再者本學會的李宜映理事長就先前溝通共識會議結果分享,各界專家代表一致認為,農藥是植物健康管理手段之一,同時加強食農教育之農的教育,以提升公眾對各類農產品之農藥殘留具正確認識與理解。

  最後的座談會中,座談主持人顏瑞泓教授破題點出,植物用農藥就像人類利用藥物治療疾病一樣,除評估農藥對植物的效用外,還會對非目標生物是否造成危害等環境與安全性之嚴格評估,另指出目前多數食品安全問題都與食品製造過程、添加物等有關,並非與農藥有關。

  同時吳世彥青農表示,透過IPM整合管理及設施栽培,從全面性用藥轉為精準施藥,成功降低農藥殘留及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與價格;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彭桂枝理事主席表示,將持續關食品安全性、健康和環保,教育消費者了解不同作物的特性,並挑選當季、當地之食材;而餐盒公會陳明信理事長說明,近年來政府推動減半化學農藥及食農教育法,並應多加注重農業方面的教育,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了解,餐盒公會也會持續為校園午餐把關食品的安全與品質。

 

 

  另外,陳吉昌董事長指出,農藥是受到高度管理和管制的產品,從製造到販賣都需要嚴格的規範和申報程序,因此,確保其合理和安全的使用,便不須過於恐慌;而曾昭銘副研究員提到目前已經有四百多種不同的農藥存在,因此導入人工智慧技術與拉曼光譜結合,提高農藥檢測的精確性,並說明未來將精進拉曼檢測及持續宣導農友自主把關的重要性。

 

  本次「農業科技與食安面面觀論壇」從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討,讓大家更了解當前農安與食安的現狀和未來趨勢等議題,另希望藉此增進各方理解,找出農藥使用與食品安全間的平衡點。經座談交流之共鳴,引起與會人員踴躍發問「投入IPM綜合管理的起心與動念及後續改變之狀況」、「如何與消費者進行有效溝通」及「拉曼光譜儀在未來的精進與發展」等問題,最後中華農藥協會張瑞璋理事長表示,透過今日交流更加明確農藥下一階段的發展目標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