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農糧永續未來-「因應氣候變遷之農糧產業的永續論壇」

  全球氣候變遷正對農業產業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台灣作為農業出口國,迫切需要保護食品安全、提高農業生產力、減少環境衝擊,並確保農業的永續性。為因應這一挑戰,本學會受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委託,於112年8月31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辦理「因應氣候變遷之農糧產業永續論壇」。

  本活動扣合「AGRITECH 2023臺灣國際農業暨園藝技術展」會展場館之「友善環境耕作」主題,分為農耕環境及社會資源等兩大類農產業永續議題進行研討,共計邀請到8位國內對於永續議題有豐富經驗的講者進行專題講座。農業部農業試驗所林學詩所長也到場參與,一同探討在氣候變遷的背景下,農業如何找到方法來提高生產力,同時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第一部分的專題講座以農耕環境議題為主。首先我們邀請到農業試驗所陳述組長帶來「農糧作物的諾亞方舟-國家作物種原庫」,國家作物種原庫自1993年建立,致力於保存各種作物的種源,確保遺傳多樣性,在氣候變遷的挑戰下,種原的重要性變得更加突出,其蘊含了珍貴的遺傳資源,有助於作物育種的持續改良。

  近年來,雲林、彰化、嘉義及台南地區面臨嚴重的土壤鹽化問題,為此我們邀請到農業試驗所江志峯助理研究員帶來「顛覆想像!鹽分地也可種出好作物」,農業試驗所開發了許多減碳增匯永續耕作模式,這些技術不僅提高了作物的種植效率,還減少了水資源的使用,促進了永續農業的發展。

 

  永續農業的重要關鍵之一就是循環,因此邀請到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曾宥綋助理研究員分享「羽毛變身循環堆肥-肥力環保相容永續」,臺中區農改場成功篩選出羽毛分解菌,能生產液態肥料及羽毛有機堆肥,且羽毛堆肥的長效特性,特別適合作為蔬菜作物的基肥,進而促進了作物的根系發展並提高產量。

  此外,農業部於2019年開始採用有害生物綜合管理(IPM)策略,結合化學、物理、生物防治技術管理病蟲害,我們邀請到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陳盈丞助理研究員帶來「走向環境永續的生物防治-以荔枝椿象為例」透過物理防治以及生物防治成功提高對荔枝椿象的防治效果,有效減少用藥,促進區域生態平衡。

 

  第二部分的專題講座以社會資源議題為主軸。由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的楊雅淨副研究員為我們帶來「智慧節水省工之底灌端盤應用-以小品盆花為例」,桃園區農改場研發的底部灌溉栽培端盤,專為小品盆栽設計,使用此端盤可以節省大量澆水工時和灌溉水量,同時提高了盆花的品質。

  接著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游之穎助理研究員分享的「打造農田永續生態之秘法-原生野花草毯之運用」,進行野外草向監測時發現大多為外來種,因此推廣台灣原生野花植生毯,其有助於復育農田植被,營造有益昆蟲棲所,重建農田生態系統,促進農業和生態的永續發展。

 

  若干年前,苗栗農改場扭轉了傳統蠶桑業的困境,成為一個擁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的廖久薰副研究員分享「從傳統到創新,演繹蠶桑業的新傳奇」,從桑葉的功能性成分研究,到研發機能性產品,並推廣特殊斑紋家蠶的養殖,為蠶桑業的未來帶來了新希望。

  最後由蓋婭永續行動股份有限公司的林盈永續長帶來「零碳x韌性x永續的智慧農業」,高雄蓋婭永續農場是為聯合國認證零碳的永續農場,其運用專利仿生農法,整合台灣技術優勢(防颱溫室、大數據管理),種植無毒中草藥和保健蔬菜,實現人與土地的健康共好生態系統。

 

  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透過合作和創新以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實現更加永續的農業生產方式,為台灣的農糧產業帶來更加穩定和繁榮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