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訓】辦理「農業碳匯方式與計算方法研習營」


  「碳匯」為農委會去(110)年提出淨零策略的四主軸之一,為縮短研究方向與政策發展之落差,並提升研究人員的碳匯計算知能,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委託本學會辦理「農業碳匯方式與計算方法研習營」。本次7/6舉辦的「農業碳匯方式與計算方法研習營」,由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傅仰人副場長主持,邀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潘述元助理教授、與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邱祈榮副教授,講授碳匯方式與計算方法,提供扎實的方法論資訊,並分別透過水稻田、綠竹產業的案例說明,提供明確方法論的應用方式。

  上午場次由環境工程背景的潘述元老師授課,為學員帶入全球科技在碳匯領域的發展視野,解釋農業在土壤碳匯、碳捕獲再利用、與生物碳的可行發展,說明碳匯在碳交易市場的優勢,最後講解土壤碳匯量測的三種方法學(現地量測、參考研究模型、查表法)。學員表示本次課程,有助於其理解生物碳對土壤的正面效果,學員更進一步探問如何掌握一單位面積的生物碳使用量,潘老師表示實際上要透過量測釐清該田區的物質狀態,由於生物碳的加入會改變其土壤性質,因此需了解田區土壤的PH值,才能評估建議用量。至於碳匯量測實務上應如何操作,潘老師表示以水稻田為例,最簡便的方式為定期量測、元素分析土壤有機碳,透過比較方式了解不同紀錄時間下的減匯或增匯效果。

  下午場由森林經營背景的邱祈榮老師授課,強調「有土斯有碳」,由森林與碳匯的緊密關係為切入點,說明如何有效管理自然資源並為其增加附加價值,以我國常見且生長快速的竹林為例,其可被轉化為生物碳、或利用碳匯量來進行碳抵換、發展碳權。學員肯定課堂的實務說明,有助於提升對竹產業的碳匯意涵、效益之認識, 有學員提問綠竹碳盤查的時機點,邱老師建議第一年先做基礎盤查,將收成前後採土樣,確定不同時間點的碳匯量,以作為後續運用。

  學會針對本次研習營設計課程的前測與後測,希冀了解學員的學習狀況。上午場共計35人出席,前測回收29份,回收率達82.9%;後測暨滿意度調查回收32份,回收率達91.4%。此外,前測的測驗結果均分為1.95分,後測的測驗結果均分為3.48分(本次學習知能測驗以五分量表;1分:非常不瞭解;2分:不瞭解;3分:普通;4分:瞭解;5分:非常瞭解),有顯著進步。而下午場總計31人出席,前測回收28份,回收率達90.3%;後測暨滿意度調查回收30份,回收率達96.8%。此外,前測的測驗結果均分為2.03分,後測的測驗結果均分為3.72分(本次學習知能測驗以五分量表;1分:非常不瞭解;2分:不瞭解;3分:普通;4分:瞭解;5分:非常瞭解),顯見學員普遍認為課程對提升業務知能有幫助。本次研習營現場提問熱烈,充分促進學術與研究單位的交流,亦得到副場長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