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會於6月17日辦理氣候變遷效益成果交流研討會議

為強化本期氣候變遷計畫之「產出—效益—影響」評估,學會運用思考引導各子計畫主持人可釐清該項子計畫產出於總計畫中所扣合的部分及建立其「目標導向績效評估與管理思維」,理解計畫「預期」及「結果」間的因果關係,進行成果有效歸納並使各計畫主持人報告成果與總目標能互相呼應,緊密扣合重要決策支援體系。

計畫退場後,尚有許多部分可更加深入研究討論,在此討論計畫之後的策略與研究方向,依然依照三大效益歸納各部分可深入研究的議題及建議。

    (1)政策面—改善基礎建設

(a)可開發有助於生物多樣性保全的迴游魚類(真鮪等)統合利用技術。

(b)可增進用於評估或預測起因於氣候變遷和人為活動擴張所造成之生態系功能惡化之風險管理技術。

(c)建立包含各種利害關係人的協調決策系統,利用各種風險抵換機制,以及包含環境資料庫、環境知識的「知識與資訊基礎建設」平台。

(d)當考量到運用時程時,透過減少農業化學物質使用之方式,邁向以產品為導向之農業轉向,減少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排放,且產生低環境負荷之農業。

(e)基於對於原生物種,包含稀有物種之認識,所累積形成的「棲地適宜度指數(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建立適用於所有區域的「棲地評估程序(Habitat Evaluation Procedure, HEP)」之模式(Japanese model)。

     (2)作物面—強化農業科技研發

(a)可實際規劃管理、自動化和決策支援技術,以降低農業化學物質和灌溉水用量。

(b)可把植物基因體學化為作物改良計畫,加速遺傳效率。

(c)研發更有效率之感測器、機械化和自動化技術,以提高生產效率。

(d)整合作物品種、生物和非生物抗壓管理策略、機械化技術,變成更好的、有生產力、有利潤,可以適應環境的作物生產體系。

    (3)環境面—維護農業資源及提升利用效率

(a)可推廣在所有商品上有關於環境的資訊標示,例如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食物里程(food mileage)等。

(b)可進一步整合,利用地區性農林資源與有機廢棄物,促使低成本卻可產生高附加價值,在經濟上足以永續發展的農業與林業。

(c)缺乏水資源的議題,可納入環境友善制度的評估。

(d)各地區輪作制度之建立,應對特定目的來執行,例如活化休耕地等。

(e)研擬各種策略,來控管土壤流失情況與改善營養循環和利用。

(f)強化綜合農耕系統來使用糞肥,不僅可提高利潤,還可以保障土壤、水和空氣的品質。